像郑和下西洋,那是朱棣时候的事情,当时大明有四个最出名的造船厂,即船坞。
从立项到郑和出去,才两三年,结果那庞大船队简直吓死人,别的国家看着就怕。
朱棣不晓得憨憨在想什么,他琢磨一番:“明年夏天咱的封地缺大牲口,从哪里调过去好?”
他思路清晰,路什么的得有运输的力量,蒸汽机的轱辘车,说是短时间用还行,久了撑不住。
“殿下,北平行省是一个牲畜养殖中转站,有牲口过去,在路上设立几个喂养点儿就可以了。”
“啊!对对对!说过,咱忘了,我安排人去设点儿,明年开春的,不,今年就得去。
那里收高粱和大豆了,大豆秧子与高粱秆子,正好喂牲口。
冬天百姓没有什么事情,把饲料先送到各个路上的补给点,别等明年。”
朱棣聪明,计算了下时间和那里两个兄长回来帮着做的事情,发现冬天能操作一番。
“四弟,那里建青贮池和草料库了,别急。”朱标出声安慰弟弟。
“明年就旱灾了,我怎么可能不急?北平咋了?前年旱,明年还旱,我封地的百姓咋那么难啊?”
朱棣眼圈都红了,看那样子似乎失去了很多。
“吃饭吧!下丘村会帮你解决!”朱元璋出声。
“哦!”朱棣看里长,见里长点头,终于放下心。
他其实就是要这么一个承诺,心思活络着呢!一点都不傻。
朱闻天眼中有了笑意,他成功了,让亲王对封地的百姓更加友好。
按照历史上来说,这些个亲王在大本堂其实啥都没学会,教的人本身就是废物。
教的人一般是用历史举例子,这不就感觉贴近实际了嘛!其实啥也不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治理地方。
这些都是前朝的大儒啊!大儒会种地吗?会养鸡不?
把他们扔到县里当知县,几天就被架空,像个傻子似的被下面的人利用。
大明发展指望不上他们的,现在培养的是百货商店的人手,他们进村子了。
他们一边卖货收货,一边与村民打好关系,顺便教村子里的人识字。
要落到基层,然后再一点点升上去,都是重点培养的,等从百货商店脱离出来,就安排到县里做事。
县里的斗争不会少,包括衙役、吏员的排挤,这就是考验官员时刻了,有技术支撑,教他们如何处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