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在赐宴这种神圣的场合来诵读,那真有点贻笑大方了,赵康政冷声道:“读!”
龙城只能硬着头皮读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只是一句话,眼镜又跌了一地。
这算什么,写记叙文?
在这时代,是没有记叙文一说的,这么平铺直叙的文章,就是个童生也能写的出来,居然是出自进士或者是翰林之手?还会被左相举荐?
龙城只能没有退路,只能继续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在场之人听到第二句,总算是有点诗句的样子了,他们脑海中也不由想象出一个正在烧炭的老翁,被烟灰熏得漆黑的模样。
这两句称不上有多好,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只能是中规中矩。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刚觉得不错,第三句突然就好像又被打回原型了,这么直白的诗,在场之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倒好像不是在听诵读诗词,而是在听老人讲故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到第四句时,在场很多人都微微皱眉,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小故事中,一个老头身上穿着单衣正在烧炭,却怕因为天暖而自己的木炭卖不出去,心中如此矛盾,这也实在是有些苍凉了。
另一边,皇帝也听得很认真。
虽然这诗好像的确是在表现民间疾苦,但因所写的东西,不涉及到是否触及他内心底线的问题,皇帝也没觉得这烧炭的老头跟他有什么关系,他自己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故事开始展,在场之人也开始为老者可怜,都担心天暖火炭卖不出去,现在突然下雪,那火炭一定能卖出去了,随即一定是销量好,而且买了新衣服回去,吃饱穿好,这应该是歌功颂德的套路啊。
很多人都在觉得,这故事写的有水平,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
但往往事情不是他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故事突然又峰回路转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读到这,诗词的内容就读完了,在场所有人没有称赞好的,也没有出来抨击的。
在场鸦雀无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