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与太子政见不合,而李广利的受宠,钩弋夫人的得封“尧母”,在他人看来都是太子将要垮台的信号。从此以后,宫里的左右佞幸更不把刘据放在眼里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刘据的皇太子的位子迟早要拱手送给尚在牙牙学语的弗陵。所以苏文、常融等人才敢诬陷太子,他们的气焰正盛。
终西汉一朝,做过丞相的共有四十六人,其中武帝一朝就换了十三个丞相,其数量和换相的频率不仅在汉朝,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罕见的。这十三个丞相里,除去景帝安排辅佐幼主的卫绾,和武帝晚年任命并延至昭帝时代的田千秋,剩下的十一个人,三人死在任上(其中田蚡是精神错乱致死,亦属非正常死亡),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
可见武帝的丞相不好做,已经隐隐有了“高危职业”的苗头。
公孙贺是武帝的倒数第三个丞相。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贺的祖先本是匈奴人。其祖父公孙昆邪,景帝时曾为陇西太守,因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平曲侯。
汉武帝一改先代的和亲政策,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起发动了持续几十年的对匈战争,公孙贺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卫青手下,三次参与重大战役,七任将军,两次封侯,为武帝一朝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公孙贺娶了卫子夫、卫青的姐姐卫君孺为妻,因此算得上是以太子刘据为中心的“卫家圈子”里的一分子。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丞相石庆死在任上,武帝意欲让公孙贺接任。升任丞相,按常理本是好事,公孙贺的反应却很奇怪。“不受印绶,顿首泣涕。”
武帝很疑惑。公孙贺说:“我本是穷乡僻壤出身的粗人,因为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才做了官,丞相一职干系甚大,我的才能实在不足以胜任。”武帝还是太子时,公孙贺就做过他的舍人,可谓是陪伴着武帝成长的同龄人;而武帝一生的事业此时也做得差不多了,因此也是武帝一朝文治武功的见证人。这一年的公孙贺大约有五十岁了,古人的寿命远较我们为短,所以公孙贺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老人了。他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同样不再年轻的武帝垂首看着他,这里就有一种触动人心的老人独有的暮年悲凉。武帝哭了,左右也陪着哭。
但对于为政者来说,这小小的情绪波动不过是一个小浪花,武帝很快“醒”过来了,要求左右扶起丞相。公孙贺还是磕头如捣蒜,不肯起身,武帝不管他,起身走了。公孙贺只能对着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