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十多岁的男人打开了房门。
客气的朝对方笑了笑,卫燃摸出热气球给自己的那串钥匙晃了晃。
在见到这串钥匙的瞬间,这个原本还有些警惕的男人立刻变得的热情了许多,一边说着卫燃听不懂的阿拉伯语,一边将他让了进去。
这个院子面积倒是不小,里面甚至还停着一辆轮胎略显干瘪的轿车,并且用金属架子搭了一个秋千。
此时,正有个看着七八岁的小男孩儿正推着一个比他可能还要小一两岁的小女孩正在荡秋千呢。
离着这秋千不远,还有个女人正操纵着压水井忙着往一个大铁盆里取水,旁边的另一个盆里,还堆满了大人孩子的脏衣服。
只从这些细节就知道,这一家并非难民——即便他们生活在难民营里。
事实上,这里虽然是难民营,但实际上这里仍旧生活着不少「非难民」。
这些非难民里多数是来自诸如伊拉克、叙利亚或者埃及等周边国家的工人。
虽然此时已经是篱笆嫩内战的第七个年头,但在七年之前,黎巴嫩可是有着「中东的瑞士」的称号的。
来这里打工,在周边很多国家来说,几乎是梦寐以求的工作。
即便如今内战已经断断续续的持续了7年,但这里依旧有油水可以捞,尤其是给近东工程工作,对于很多底层人来说,仍旧算得上一份旱涝保收的好工作。
当然,对于这些收入并不高的工人来说,难民营低廉的生活成本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也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除了这些底层人,自然也有生活条件好一些的,这些人大多以「坐地户」围住,换句话说,当年还没有难民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了。
后来这里成了难民营,他们也就做起了难民的生意。
除此之外,还有如热气球那样,成了「难民的女婿的」,或者「在难民营外成家的」。
无论嫁出去还是娶进来,这些回到难民营的,大多都是走亲访友,又或者如此时的卫燃等人一般,干脆住进难民营来躲避战火的。
甚至,这里面还不乏诸如无国界医生这样的人道主义者和记者甚至情报人员。
总之,这里虽然绝对算得上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但唯独相同的一点在于,这里的人绝大多数都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
因为语言不通,卫燃索性也就继续发散着思维,任由那个热情的男人带着他沿着那栋建筑一侧的外快楼梯来到了二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