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了,无法连接”
“修不好么?”
“电工正在整理线路.”
“哎那直接开始吧,视频各位应该都看了,谈谈各位的看法吧。”
RFSA(俄):“大概15分钟前,也就是他们发射后一小时,国际空间站疑似观测到了‘天堂之门’,但双方轨道并不接近,无法近距离观察。”
ESA(欧):“其实无所谓,直播画面已经足够细致了,至今还在播放,但那个拟态金属没有再出现过。”
JAXA(日):“会是纳米机器人么?”
ESA(欧):“明显不是.没那么微小,单体大概在1.5-3cm之间,缺乏比例尺无法确定。”
CNES(法):“清洁太空联盟的官网上没有披露任何信息,我觉得这个技术并不比‘天堂之门’差。”
会议进行的时间很长,主要针对“太一天工”的各项技术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还真拼凑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比如“天堂之门”的大致结构、设计思路、拟态指挥又意味着什么。
其中,天堂之门虽然足够惊艳,但已知信息太少了。
而“拟态指挥”,更加有想象空间,因为它将会成为一种“基石”,可能引出一系列航天变革。
这么说吧,以前往太空发射一个东西,基本所有人都是对着海量的数字,在估算、想象实际情况。
虽然“电脑”可以辅助计算,但判断终究是“人脑”下达的,这里面会有时间延迟、传感滞后、判断失误等情况。
对比起来,传统指挥和拟态指挥的区别,就像DOS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区别。
光是基础能力,就已经拉开了差距。
更不要说,周瑞之后展现出来的“拟态控制”、“拟态维护”能力。
航天最大的难题,不就是控制么,往天上砸东西谁不会?
可以说,“拟态指挥”远比普通人感知中更重要,它就像是航天领域自己的“南天门”,是一个可以承载无数可能性的“平台”。
但即便如此眼馋、惊艳,会议的最末尾,在尼尔森的提议下,参会组织还是达成了一项共同协议。
那就是:各国航天局,都不能主动加入“清洁太空联盟”,要共同进退。
有多大约束力,还不好说,但明面上,大家都是一条心。
至于清洁太空联盟内部披露的信息,尼尔森说道:
“他们选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