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有一个讨论话比较有意思: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企业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竞争力.”
这是不知道第几个问题,首先回答者是比亚蒂船夫哥。
聚光灯下,王船福拿起话筒,对着下面说道:
“我们全球化的进程,大概走了30年,这期间,对于全球化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从最早的市场全球化,到后来的供应链全球化最近我还听到过‘技术全球化’的说法”
“技术是没法全球化的,因为有专利壁垒,有巴黎公约,各国都在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所以我的看法是,越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个是别人抢不走的.就像在超市买东西,要有差异化,有核心竞争力的商品,才能脱颖而出”
作为工程师起家,坚持自研的船夫哥,表达的观点也符合一贯的性格。
这时周瑞旁边的印度大亨突然拿起麦克风,插言道:“我有一点不同意见。”
按道理大家是依次发言的,但话筒在别人手里,突然张嘴也不是不可能。
“每个国家,每个企业的天赋是不同的,全球化的优势在于补齐短板,比如中国擅长生产瓷器和丝绸,印度人在电脑软件上更有天赋,日本人生产汽车,韩国人造船”
“需求总是多样的,没有国家能完全生产全部自己所需的东西,也没有这个必要,这会带来重复竞争和浪费资源。”
“印度许多东西都是进口的,但我们依然发展的很好,大家都很幸福,人民安居乐业,没见到有谁困扰。”
船夫哥梗在了那里,倒不是因为词穷了。
而是分不清,对方是重新定义了“发展很好”,还是重新定义了“幸福”。
或者干脆重新定义了“印度”。
干笑了一声:“确实,每个国家天赋不一样.但中国正走在快速工业化的道路上,许多技术光靠‘买’,是不安全的.”
印度大亨:“买来的东西就会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全球的基础规则,如果中国像我们印度一样平和心,可能就会多一些安全感”
作为印度的买办资本,对“买”情有独钟,并极力宣扬“买”的合理性、合法性、神圣性,倒也并不奇怪。
船夫哥给了对方一点面子,笑了笑不说话,本身这种讨论会,就不可能大家意见一致,不然还讨论个坤坤。
他也是大佬级的人物,不会往心里去,对一些事看的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