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者「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这是曹魏年间的政策,其实途径也很窄,到了国朝后,更窄,很难当官。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可能是入学的官宦子弟感觉自己被骗了,让父辈起来闹。于是有司上奏,说太学生有七千多人了,怎么搞?
司马炎下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
「留」也不一定能当官,事实上这条门路就是非常窄。
理论上来说,从门人一路升级,经十年时间、五次考试,可「随才叙用」,实际上最多到弟子,文学掌故这一关就淘汰绝大部分人了。
因为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你得不到这个官缺。
而当上太子舍人后,也不需要考试升官了,做点什么不好?成济就是太子舍人,他做的事多大?
「太白是要大兴官学啊。」王衍说道:「武官能通一经都不容易,通二经者少之又少,能通三经堪为凤毛麟角。」
其实,也不是没有变通办法,可以降低难度嘛。
不通过考试肯定是不行的,那样怎么证明你能当政务官?但与太学生用同一份试卷,那太欺负人了,可适当变通,毕竟这是在职考试。
至于什么级别的武人可以试经,也得有一个标准。
但不管怎样,门路给出来了。毕竟武职太单一了,有点追求的高级武官都想转文职,所谓「出将入相」。
「武学、太学、国子学———.」王衍的神色间有些烦躁。
武学都这样了,太学、国子学说不定也要重振,
把这些明面上是入仕途径,实则摆设的事物用起来,有点改变天下选官格局的意味了,震动不小的。
74487569
孤独麦客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生存中文】 www.sc5235.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sc5235.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