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朝会从来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地方,散朝之后内阁大学士和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尚书,以及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等人先后被宣进养心殿,会同皇帝一起开始了廷推。
这种形式往往是在国家出现重大事件、高级官员出现缺额时采取的应急手段。六部尚书会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一把手称为九卿,坐在一起商量。
皇帝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由九卿就某个议题或者某个职位空缺推选出来几套方案或者几名候选人,皇帝最终拍板决定就成了。
“诸位臣工,王恭厂乃国之重器,发生此等巨变却无人能告诉朕到底损失了多少,也无人能说清楚何时可以恢复。如若是强敌来攻,朕难道也只能坐在这里干等着?
都说说吧,谁来接工部尚书的位置?善后事宜该怎么处理?王恭厂该如何恢复?最快什么时候可以供应禁军火药!”
这次的廷推皇帝不光参加了,还抢了内阁首辅朱赓的主持人职务,率先表明了态度。不满,非常不满,对朝廷目前的工作很不满!然后又定下了会议基调,选出来的的工部尚书,必须能回答刚刚提出来的三个问题。
“……陛下息怒,臣等以为火药厂不宜再置于城内,能否选一合适之地重新建造?”
由于工部尚书被免了职,代替工部出席的是左侍郎刘元霖,再加上六名内阁大学士,十五张脸十五种表情,十五张嘴谁也不肯先吭声,无奈之下,内阁首辅朱赓只能抛砖引玉了。
“准了……”可惜这块砖好像不太奏效,皇帝面无表情的冲后摆了摆手,举着小册子拿着笔的王安刷刷几下就解决了,但主要问题依旧。
“没人推举吗?”隔了半柱香时间还是没人提出人选,皇帝有些不耐烦了。
“……”房间里依旧鸦雀无声,现在别说不耐烦,就算暴跳如雷指着鼻子骂街,也没人肯出头推荐官员接替工部尚书一职。不是消极怠工,也不是用沉默对抗,而是真背不起这个黑锅。
按照此时的官场惯例,如果一个官员出了比较大的错误遭到弹劾,他的推荐人同样也得跟着被弹劾。一个识人不明的大帽子扣上,轻则恶心半年,重则跟着一起倒霉。
最主要的还是皇帝提出的三个问题太难回答。王恭厂的现场昨晚都去看过了,炸的真叫一个彻底,除了残垣断壁啥都不剩。善后事宜得花钱,按照什么标准给合适必须算计好。多了要和户部扯皮,少了会引起民怨,左右全是错。
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