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决定都关系着几千几万兵将的生死,怎么能靠把握性不是很大的猜测呢。
“……陛下,是不是从北方都司调派一两个卫过来,喜峰口到富峪城的山谷容不下太多兵力,有两個卫前往援助足够了,臣愿领军出征,不胜不归!”
有了皇帝泼的冷水,李如樟也不像刚刚那么有把握了。但自信依旧,只是把出边墙营救的兵力加了一倍,算是最大限度的表现了谨慎态度。
“先不忙着带兵出征。古人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既然林丹汗与皇太极想在富峪城作战,那朕就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古人又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反过来想一想,他们有没有意料不到的弱点呢?朕以为不光有,还比比皆是。只需挑个最疼的地方狠狠来一下,不光富峪城之围可解,还能给其重重一击!”
可能就因为洪涛不是将领,所以考虑具体问题时反倒更容易站在上帝视角,观察得更全面,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更独特,更出其不意。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只要能跳出事情本身,站在中立角度上不带立场的看待问题,就恍如对庐山进行航拍,破除所有云雾缭绕和峰回路转,更容易看清真相。
袁可立和李如樟,包括丁顺,百分百的精力全集中在富峪城,顶多考虑到了山海关,满脑子都是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破解办法。此时听闻皇帝的意见,面面相觑,一时间无法马上转变思路。
“……万岁爷以为何处才是其软肋?”好在丁顺脸皮厚,想不通干脆直接问,丝毫不觉得丢人。
“女真大军若想西进,粮草辎重及时补充非常重要。子良,你曾在辽东镇带过兵,不妨猜猜皇太极会选择何处囤积转运辎重?”
还是老毛病,明明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可洪涛还是要让别人猜,就像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他,不管怎么穿越,哪怕连肉身都没有,性格中的核心部分依旧如初,死不悔改。
“……”袁可立、李如樟、丁顺,包括十几位参谋闻言全都凑到了大地图周围,盯着上面的一个个城镇寨堡、一条条道路河流、一圈圈等高线,开动大脑高速运算着。
“若是由臣来统领女真兵将,会把辎重粮草先集中在海州卫城,再由此向前转运。这里距离大凌河不过300里,既能满足前线供给又不易被敌军深入。”
大约过了一分多钟李如樟才收起目光,给出了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