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控温没有解决问题。”孙博接着说道:“预计AI推演了得有十几万次,然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方案。”
纪弘点了点头,他刚刚在整理数据的时候也发现这里的这个AI模型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性质——会放弃。
“但是你知道吗,我后来问了我光电所的一个同事,他们的思路也是控温,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尝试。”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是常态,什么时候能够成功,那不仅要靠实力,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
哪怕是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也尝试了上千种的材料进行上千次的尝试才成功的。
人尚且如此,AI就更不用说了,尝试几万十几万次失败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AI尝试是几万次的耗时,一天半!
孙博惊为天人也是因为此——一天半,这个时间,科学院的那些人写一次方案的时间都不够!
你这边一次都没搞完,AI模拟,十几万次都过去了!
这样的差距,怎么能不令人绝望?
“绝望什么?”纪弘笑道:“AI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提供效率支撑的啊!而且,AI的模拟推演,不一定百分百精准,他只是把可能性最大的方法给实验人员筛出来了,然后再去实际生产验证。最终还是要走实际验证这一步的。”
下边的东西纪弘就看的非常明白了,温控未能起效,AI也是尝试了非常多的其他方案,而其他方案所需要的设备和硬件的参数和数据,更是需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去补充。
这些参数和数据应该是务必要求精准的,一旦有差,结果可能就会谬以千里了。
“也不尽是如此,”孙博立即又找出了一个案例:“比如这组数据,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输入的过程中出错了,哪怕几重校验都没发现。
“但是你看,AI推演了几轮,就告警了,它认为这个数据偏离不符合一般分布,直接让我们确认。”
“用的数学分析的方法?”纪弘问道,他知道,数学统计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筛出异常数据的。
“是。”孙博又说道:“但是这种计算,我做不到。或者说,我做不到那么快。”
“跟AI比速度,你才叫找虐呢!”纪弘嘀咕了一句,然后继续往后看AI的处理,AI最终敲定的方案是:
引入校准光路,标定以及引导光路搭建与调节。
而这个方案,实施起来非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