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羊皮卷呈了上来。
羊皮手札里面记录的情况很详细,大致情况如下:
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分工劳作更加细致,从而诞生出更多行业和不同职业的人群。人们需要兴建更多不同功能的建筑来进行生产需要。因此,作为中华人的主城镇,同时也是这方圆百里地面最繁华的货物,文化汇聚中心城市,中华城的升级工作也摆在工作的首位。
新增民居70所,可容纳400人左右,修建民居的大部分都是此次出征的战士。还有少部分是一些商人修建的。(部落内兴建私人民居,需要用货币购买土地和建筑材料、支付人工等。大部分平民族人都居住在公共民居内,环境、卫生情况自然恶劣,但比起那些还住山洞和茅草屋的部落要好得多,因为中华城内的建筑都是用石灰、沙石混凝土和木料建起的。)
粮食的增产,部落也出现一些剩余的粮食,这其中有部分是大米和水果等食物。造酒业也随之被稍微带动一下。城内出现了第一所酿酒作坊和小酒馆。不过这两个连带关系不同功能的建筑,他们目前服务的对象只是部落的权贵阶层以及少量掌握一些生产资料的商人。
矿业,目前勘探和开采的人员达到1000人之巨。铁壁已经成为石灰、火山灰、粘土、铜矿、锡矿、铅矿的开采和储藏集散基地。以铁壁为中心,日落堡和中华城为支点,辐射南方联盟部落,初步形成一个材料开采、煅烧加工、买卖、储藏的集散中心。目前主要负责供应部落日常所需,部落的冶金、矿石加工等作坊都设立在此。
铁匠铺,锻造矿石作坊的一个延伸建筑。原来部落里大部分农具和一些铜制生活用品都是出自部落的作坊之手。随着冶金行业的不断壮大,掌握着第一手生产资料的作坊师傅和长老们,纷纷合资建立私人铁匠铺。虽然在规模和质量上比不上部落的作坊,但却拥有作坊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器具的细分和价格。他们从作坊和社会上收购一些品质较差的矿石和破烂铜器,然后再自己回炉加工出新的铜制器具。
在生活用途的小型器具方面,无论是品种的种类还是价格上的利润空间,都比部落作坊具有不错的优势。在某一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和利益集团,不再是部落旗下机构的一家独大局面,初步形成一个私有和公有对立的竞争。
新增的铁匠铺不多,目前城内只有三间,均为部落的长老、祭司和一些掌握技术的族人共同建立的。三间的人数都在150-200人之间,具备基本的分工,有铁匠师傅、学徒、采购人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