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很早就确定刘备不单单是一个强悍的战将,在政治层面,刘备也堪称是一个政治的天才。
他只一个能够提出正儿八经政治改革并且付诸实施的政治天才,所以他才认为刘备有辅佐和跟随乃至于付出一部分利益的价值。
当家族不看好刘备的时候,陈群力排众议,要跟随刘备,并主动前往雒阳追随他,当家族质疑刘备的政策的时候,也是陈群力排众议,要求家族付出一些利益,继续跟进刘备的脚步。
如今,看到了刘备提出来的战略构想,他心里痒痒的,很想立刻就看看刘备是怎么构想未来的改革的,于是他立刻告辞,像是抱着宝贝一样的抱着这份计划书离开了刘备的书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科举和九品官人法,陈群对这两个名称很感兴趣。
过去的选官任官制度是察举制,现在则是科举制,那么这个科举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怀着期待和疑惑,陈群翻开了面前的本子,开始认真的阅读。
哦,原来科就是科考的意思,举就是根据科考的结果来选拔优秀人才的意思。
总体来说就是摒弃察举制度中那种靠人推荐来做官的制度,摒弃掉孝廉选人才的制度,而将东汉帝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对察举制度所打的一系列补丁给补强、扶正了。
察举制度发展到后面,也不是最开始的那种完全靠着地方郡守刺史选拔人才来任用人才的方式,而是逐渐引入了考试的概念和复核的概念。
对于朝廷来说,从第一次发现察举上来的人才有点猫腻的时候,考试就是必然会出现的应对措施。
地方有自己的小九九,朝廷也不是傻子,也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的就把中央的高级政治资源随随便便交给那些关系户,他们自己也有关系户,你地方来的土老冒算老几?
而当年左雄所引入的公府复试制度,也正是东汉朝廷对察举制度的缺陷做的最大的一次针对性补强,也是正儿八经的提出了用考试制度来考验人才的可能性。
只不过在大环境没有得到改变的前提下,补丁再强,终究不能挽回大局。
刘备经历过完整的察举周期,经历过公府复试,对其中的弯弯绕和游戏规则非常了解,深深地明白这里头的猫腻,所以对这个制度已经失望透顶,不打算继续维持。
但是左雄所推出的这个公府复试的概念却给他以灵感。
与其另外创建一个制度,为什么不把这个最强补丁给扶正使用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