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王梓吃惊得瞪大眼睛。
“《人民日报》会刊登这样的文章?”
“会的,他们不仅考虑文学性,还要考虑政治性和社会性,而你这几篇日记肯定符合他们的要求。”方明华笑道。
此时的方明华全家正送王梓回老家申城。
本来王梓打算在西京呆一周足够,但方明华一家的热情款待,西京又有好玩的好吃的,一下子呆了二十多天,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用姑娘的话说,再不走就没时间回申城了。
“王梓姐姐,以后要来玩呀。”蕊蕊拉着王梓的手舍不得。
“嗯,以后我会来看蕊蕊和乐乐的,再见!”
“姐姐再见!”
方明华看着姑娘提着行李包通过检票口,这才和宋棠棠带着两个孩子开车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宋棠棠笑着说道:“明华,现在王梓已经是名人喽,一开学肯定有记者去采访她。”
“那不是好事嘛。”方明华边开车边说道。
“明华,你当初让王梓的日记投稿《人民日报》不仅仅是为了她,是不是也有借机宣传支教的意图?”
“对,报纸上那些宣传文章,远没有一篇来自第一线的支教老师最真实的感受更加让人震撼,没准过几年我也想去偏远山区支教呢。”
“你,去支教?”宋棠棠听了很惊讶。
“怎么,笑话我数理化不行啊?教个小学的算术总可以吧?”方明华半开玩笑半认真说道。
“我可不敢.明华,你怎么对这事这么上心?”
“因为呀,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你看板凳村、柳树店那些农村孩子,如果受到好的教育,就有可能考上大学,从而改变他的一生。”
“即便是没考上大学,他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有了自己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是和父辈们一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年代是普通人最好年代,只要你努力奋斗,一切都有可能。”方明华淡淡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说,再过若干年后,普通人的机会就会少喽?”
“听说过阶级固化这个词吗?”
“没有。”
“你去读读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就会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送走王梓之后,方明华的生活复归平静,这几天,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