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二十几万。据说五十多年前,祭台山南的长荫县被巴罗人攻陷,十几万人逃亡到长泰城北部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在大森林后面聚集而居。
他们在一位名叫安平的白银强者领导下,开石伐树,拓荒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小城池,大家取安平之名,构成了这里的地名,希望这里永远平安,逃亡人的生活从此渐渐安定了下来。
此后整整过了三十年,经过不断的建设,安平镇已经初具规模,此间又有大批移民迁入城中。
二十多年前,九天帝国派人来到了这里,强征安平镇收归帝国所有。安平毫不犹豫地交出了管理权和护卫统领权。帝国随即增设了管理机构,重新修筑了城墙,添加了大量的建筑房舍,安平镇就这样出现在了帝国的版图之中。
可怜安平,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因为它影响了安平镇长达三十年之久,帝国怕他影响力太过强大,在收回安平镇后不久,以叛乱的罪名,把他抓捕起来。
民众奋起抗争,一部分人要反出九天帝国,带安平老人逃走。老人怕累及太多的民众,拒绝了这个请求。
一个月之后,安平老人被帝国秘密处死了,遗体却从此不知所踪。为此,安平城自建城以来,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叛乱,大量的护国军和帝国官员被偷偷地杀死,镇长办公大楼也莫名其妙地烧起了一场大火。镇民们曾一度时间赶跑了帝国派来的官员和护国队,帝国皇帝竺龙大怒,最终竟然派出两个护国军大队,共计四万多人来到了安平镇,安平民众最终被帝国强行镇压了下去。
民众为了纪念他,为他雕了一尊石像,帝国强行把它捣毁。民众再塑,如此几次又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冲突,数百名民众和一百多帝国的护国卫士在那次冲突中丧生。最终帝国做出了让步,在安平镇西部,修建了平西公园,石像就安置在湖边。这段不愿被帝国提及的历史,从来没有写进正式的史书中,但却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
安平镇的居民更是牢牢地记住了这曾经的历史,他们对待帝国,对待竺龙没有一丝好感,骨子里甚至还有反叛的倾向。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老镇民越来越少了,不断逃难而来的人,却也了解了这一段帝国的历史。时值今日,安平镇民也没有忘记。
安平镇居民,把帝国派来的管理官员与黑恶势力是画等号的。
虽然历经了二十年的风雨,石像却整洁如新,并没有丝毫蒙尘,可见在安平镇人们的心中,这位不屈的拓荒者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为了一尊雕像,他们宁可献出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