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算没有任何证据,责任最大的也是河间郡守尉晨和河间王刘授。
护卫刘据可不只是公孙敬声和期门武士的责任,他们身为地方要员,亦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人都能推脱过去,唯有他们二人绝对推脱不过去。
对了,其实还有一个国相也责无旁贷。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之事。
但若此郡为国,则还会由朝廷指派一名国相,国相有监察、劝诫列侯之责,有些还像卜式一样兼任少傅之职,行教诲、引导之事。
不过刘据来回两次进入河间国,拢共也就在接风宴席上见过河间国的国相两面。
那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走路都有些困难,必须由人抬着才能够出席宴会,好像是叫做“贯长卿”来着,河间国内无论是谁见了他都要尊称一声“贯公”。
据说他曾是大儒“毛苌”的弟子,所传的《诗故训传》便是如今的《诗经》,因此《诗经》也被称作“毛诗”。
同时被司马迁在《史记》中与屈原相提并论,合称“屈贾”的贾谊,还曾授予他《左传》,再由他整理校实之后,才形成了如今太学中教授的《左传》。
太学五经中,他一人独占其中两经,妥妥的大汉教科书修订者,甚至说是天朝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教科书修订者也不为过,此人在当今儒家之中的身份和影响力,绝对要比目前委身于博望苑的董仲舒更加强大……何况董仲舒现在已经被儒生批斗成了“儒奸”。
也正是因为贯长卿年纪太大,身体又不怎么好,因此除了在接风宴会上亲自迎接刘据之外,剩下的时候基本无法陪同参与任何活动,也没人可以苛责。
不过发生了这件事,他肯定也会被牵连进来……
随着河间王刘授跪地请求,他身后的一些从官也纷纷跪了下来。
其中一个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下巴两侧的下颌骨较为突出的中年男子居然还在大声谏言:
“请殿下三思!”
“殿下,孔夫子云,仁者有五行,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殿下若将河间国上下一杆子打死,行而不宽,恐怕难以服众,对殿下的仁德之名亦有损害。”
“何况此举恐怕不合礼法,河间国官员系陛下所设,河间王系陛下所封,殿下就算要因此惩治,也该先禀明天子,由天子圣裁,否则恐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