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会被各方追逐,却因为自家社长的原因,愿意将稿子投到《最文学》上,身为编辑,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
“完了!”有个编辑一声长叹,打破了编辑部内的寂静。
众人不解的看向他,只见那个编辑摇头道:“咱们这期专号质量那么高,哪里还有其他文学杂志的活路啊。”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片刻后,轰然大笑起来。
这笑声固然是因为同事说的好笑,也是巨大压力的一种突然释放。该说不说,83年第一期杂志的销量绝对稳了。
很快,在宋文的带领下,编辑们将各种情绪转化成了工作动力,版面设计,作品顺序,以及封面和装帧设计,全部以最快速度完成,质量却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连姜玉楼看了,也挑不出一丝毛病。主要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则是印刷和铺货。
大家普遍看好今年第一期发售后的销量,姜玉楼在综合考虑后,决定将首印数量定在六十万册。这个数量是往期的一倍,风险肯定是有的,但也在他的接受范围内。
除了这一期杂志质量给了他信心外,文学黄金时代的来临同样给了他巨大信心。
改革开放这些年,已经初见成效,工人兜里有了闲钱,虽然很多人还是没钱买电视、看电影,当然,这个年代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可是看小说没有多么困难。
这个年代的杂志非常便宜,普遍价格在一块钱左右,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人也订得起。也得益于扫盲带来的成效,国人识字人口比例非常高,工人阶级作为先锋队,不识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这两年,各家杂志的销量普遍一升再升,质量很一般的杂志也可以印几万册,更别说头部杂志了。
价格便宜,质量高,还有姜玉楼这尊大佛,也难怪《最文学》的编辑们底气十足。
……
周末,姜玉楼非常准时地来到了央视大楼。
这次他没有上楼,而是骑着摩托来到了大楼后院的礼堂。
黄一鹤这回是认真了,为了看一看演员们的是否认真排练,还有排练的效果如何,专门借用了央视自己的大礼堂进行今天的彩排。
姜玉楼来的时间早,大礼堂里面工人还在紧张的检查灯光和音响等设施呢。
“玉楼。”
他刚一进去就被人喊住了,循声望去,只见黄一鹤和邓在军两位导演都在向他招手。
姜玉楼笑了笑,然后走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