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可只要凭借努力,华人总能生活得很好,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比如王起明这个音乐家,在美利坚生活得并不好,他靠着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美利坚连混一顿饱饭都做不到。
王起明和他的妻子睡的是最差的地下室,工作也并不体面,只能给中餐馆的老板打工,当一个月薪还没老墨高的洗碗工。
为了钱,为了有体面的生活,王起明和她的妻子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曾经的华夏公民,他们失去了曾经的善良,变得市侩,变得容易嫉妒,甚至连他们的爱情都变质了。
其实,这就是资本对人的异化。
你以为只有新移民生活的不如意吗?
不,即使是许多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也是活得不如狗。
他们是正儿八经的美利坚公民,从小到大都是接受的美利坚教育,结果呢,同样的职位,亚裔就是竞争不过白人,甚至竞争不过不如自己的黑人。
即使那些有工作的华裔,他们想竞争同样不容易,有一层叫做天花板的东西扣在他们头顶,任凭他们如何天才,如何努力,如何优秀,也休想打破那层天花板。
除了这些能看见的,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对移民也并不友好。
比如文化,比如信仰,比如对政治的关注度,亦或者一些习惯都有可能造成美利坚人白人对其他族裔的歧视。
总之,在姜玉楼笔下,美利坚显然不是一个好去处。
假的,都是假的,这是姜玉楼对美利坚的污蔑。
他的这些描写,在那些人看来是对美利坚制度和社会的仇恨和批判,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
看这部作品不爽的人有之,可是喜欢的人明显更多。
《北京人在纽约》这部作品的思想很容易琢磨,那就是对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
此时国内的读者有老有少,能读懂这部作品的,最起码也是完成了高中学业的。
大多数读者受了那么多年教育,三观非常正,自然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比如书中对资本家生活的奢侈享受,他们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同时,他们也会同情美利坚的底层群众。
那一部分人的生活甚至不如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华夏,美利坚的底层百姓不仅日子过得苦,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很大一部分读者喜欢这部作品,除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也有赖于小说中对美利坚的揭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