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都是冲着鹿幼溪的第一次才买杂志的,这也是老韩首版就敢印15万的底气。
云大川奇怪道,“怎么这次萌芽的人没有给你送杂志呢?”
他话音刚落,就见上次出现的那名萌芽工作人员带着两本杂志走了进来,只有第一次发表文章的学生才有这个待遇,所以另一本杂志不是给封寒的,是高三的一名学姐的作品过稿了。
这一期东扬一中包括封寒有三个学生的作品被萌芽收录,高一1班的李逸阳登着凳子,透过窗户看着进出教学楼的萌芽工作人员,脸色有点难看。
为了和封寒一较高低,他摒弃了自己擅长的短文,写起了长篇,半个月的时间几乎全都花在这上面了,只是没有通过萌芽的审稿机制。
对方的副主编回了一段鼓励的话,并指出文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李逸阳都没听进去,他开始想,是不是因为自己不是韩士群的继子,所以才没有在萌芽上发表长篇的机会。
李逸阳的同桌,外号胖张的张雱(pang)拿着最新的萌芽给李逸阳,“逸阳同学,你先看吧,你看完我再看。”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前段时间有点膨胀,把不多的稿费都花光了,现在又开始蹭杂志看了。
李逸阳从头开始看,给他的感觉就是这一期的质量比起创刊号只高不低,一大特点就是减少了本地学生的稿子。
第一期的学生文章超过了总体60%的比例,其中这部分又有80%是杨州学子的作品。
但是这次李逸阳粗略翻了一下,起码有一半的学生投稿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京城、沪城、雍州、益州都是《萌芽》已经覆盖的市场,自然而然这些地区的投稿也多了起来。
可以预见,如果《萌芽》能够良性发展,未来想要让自己的稿子登上萌芽,将会越来越难,而杨州学子的比例也会进一步降低。
京城四中,董彻是一名高二学生,在同学们的好奇而羡慕的注视下,他从书店老板手中接过了《萌芽》第二期。
萌芽的工作人员没那么多,只好充分把校园书店的老板利用起来,每送一次杂志都能额外得到100块,老板们自然乐的跑腿,为了自己学校里能多出几个小作家,更是不遗余力推销《萌芽》,因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董彻之前就曾在地方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但都远不如这次引起的轰动大,不少同学都问他《萌芽》是什么杂志,干嘛不寄给他,反而派人来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
董彻兴奋的脸有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