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者,法也。
庶人者,黔首也。
大夫者,中上官吏也。
固有『刑不上大夫』之语。
太兴六年,元月十五。
点天灯。
要点天灯,需要几个步骤呢?
第一拿出灯来,第二点火,第三立起来点上,让所有人都看到……
而现在,斐潜就在做着这个事情。
斐潜在青龙寺,举办了大汉首届的『贪腐之吏』的公审大会。
『刑』现在到了『大夫』头上……
一群小朋友瑟瑟发抖。
其实在华夏当中,『刑不上大夫』这一句话,就像是『民可使由之』一样,是存在一定误解的。很多人说『刑不上大夫』是对于封建王朝的贪官污吏的庇护,是表示『大夫』犯罪也不受到惩罚和制裁,但是实际上这些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不完整。
完整的这句话,应该是『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原文出于《礼记》,而《礼记》成于战国中晚期,然后在秦汉之时,很多大儒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表示是对当时社会执法现状的一种概括和总结。
但是实际上么……
先说『刑』这个方面。
从春秋到战国,一直到大汉当下,并不是大夫犯罪就免于责罚。
《周礼》中有这样的规定:『士尸肆诸市,大夫尸肆诸朝。』
在古代王朝之中,行刑多在街市,让民众进行围观,行刑后曝尸三天,其本意在震慑犯罪,警示天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而大夫犯罪行刑则不在街市,而在朝廷内,这是一种区别对待,但仍极为明确地表示出了『大夫』这一级的官员,依旧是有刑法处置的,而且规定了处罚的地点,绝不是后世之人所理解的『刑不上大夫』,免于制裁。
可以这样说,在华夏封建社会一两千年的历程里,从没有哪个王朝是按着后世之人所误读『刑不上大夫』的观点去治理国家的。
无论从古老的历史文献中,还是从几千年中国古代社会进程中,都十分清晰地表达出了『刑不上大夫』绝不能误解为『大夫犯了罪不受刑罚制裁』,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出了『不受惩罚』的意思,那就只能说是有些人被忽悠瘸了。
刑不上大夫,并非象一些望文生义者讲的那样,说是官员可以不守法,或法不可治官,而是说官员是为受过教育的人,本应知书识礼,而这个『礼』,便是『自我约束』,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