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部队一同到来的小型挖掘机以及西班牙共和军战俘的工作下,空降场边缘快速建起一个个由快速战线组成的碉堡。
按照中华联邦国防军的标准,一个快速战线的不包括地下通道及外置沙袋等附加设施的碉堡,从开始挖掘到投入使用,不能超过30分钟。
因此所有进行工作的人,都在飞速而又不停的动作着。挖掘机与定向爆破,使碉堡的基础飞速出现。
这是个深达1.5米的,边缘向外倾斜的大坑。士兵们飞快的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修整挖掘与爆破时造成的不平整。
接着就是运来快速战线的飞艇,把碉堡的基础及大部分水泥构件一起放下来。
45毫米坦克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的三个炮塔,呈“品”字形组成顶部炮塔组,与顶板一起由飞艇吊装。
现在来自中华联邦的快速战线可变了模样,虽然从外观上看,依然还是一个个的椎台。
如果俯视的话会很容易发现,它们是一个个的正六边形。这样布置的好处是几乎没有死角,就算有敢死队员也不容易使用炸药爆破。
相对较大的抵抗枢纽,使用一个30人的守备小队,就可以在一门45毫米加农炮与两挺12.7毫米重机枪,外加本身携带的3门60毫米迫击炮的保护下完成防御工作。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快速战线已经由过去10人形成的碉堡,转换成了排级的作战基地。
这样的转换原因,是侦察、攻击距离变化,所造成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们必须在下一个30分钟里,完成这个碉堡附近的,另外6个小型的使用部队火力的卫星碉堡。
抵抗中心依然是一个更大的六角形,在它的6个角分别设立相同的碉堡,它们如同卫星一样拱卫着核心的抵抗中心。
完成后,这个排级的抵抗枢纽就将构成轻重武器搭配的,从任何一个方向都无法进攻的,受到双层火力圈保护的坚强阵地。
在随后的时间里,则必须使用沙袋、圆木组成附近的防护层。挖掘机则从这些抵抗枢纽挖掘坑道,把那些小的碉堡与之连接起来,并形成有顶部保护的坑道体系。
三个如此的碉堡群后面,则是连级火力中心。那里有82毫米迫击炮排,与连级的指挥与补给中心。
再后面是营级的抵抗中心,它则是高出地面的巨型6边形钢筋水泥碉堡里,装备有数量相当的包括75毫米加榴炮,107毫米火箭炮,120毫米重迫榴炮组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