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后,其授官磨勘,不仅仅与其他进士没有区别!
他们之前在幕府中的任职经历,按照规定,是可以被计入磨勘的。
所以,开封府所招录的士人,也应该和幕府幕僚们一样。
在这个政策推出来后,在京士子们纷纷放下了最后一点纠结,踊跃参加开封府的公考招录。
又能赚钱,又能增加履历,增长见识。
同时在开封府做吏员的经历,在将来中进士后,还可以被计入磨勘胥吏,等于提前磨勘。
于是,元祐元年开始,开封府和在京诸司的胥吏们的嚣张气焰,一下子就萎靡了起来,再不复往日的跋扈。
有司官员,更是开始频繁找这些人的毛病,挑他们的刺,想方设法的想要将这些占着茅坑的胥吏驱逐出官府,腾出位置来,招录士人。
毕竟,士大夫们天生就有爱人的能力!
有好处,当然要优先给自己人。
于是,到得如今,汴京城中的吏治可谓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种种弊政陋习,纷纷消失,风气也为之一变——倒不是招录进去的士子的道德水平,真就比胥吏们高多少。
实在是士人要体面。
许多事情,他们是拉不下那个脸去做的。
而且,相比较过去的胥吏,招录进来的士人们,基本都做着科举的美梦。
自然,没有人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
何况,开封府给他们的俸禄,已经能养活他们。
汴京城的变化,自然是瞒不过人的。
不止是在京的大臣们,那些从地方入京的文武官员,也都为汴京城的吏治清明与有司办事的效率而惊叹。
自然而然的,在朝野舆论中,对公考模式的赞誉与推崇也就越来越多。
而当朝官家,从未掩饰过自己对这一他所发明和创造的‘公考’制度的赞许。
这一次,鄢陵县的案子一出现在汴京新报上,很多人就都意识到了,这或许就是官家,想要借机将公考制度推行到整个开封府的契机!
所以,张方平能想到这个一点也不叫冯京意外。
“如今,老夫想要压张安道一头,就必须提出一个官家想做,但又不好亲自说出口的政策……”
公考制度,官家是肯定要推的。
冯京看着自己身前的少年官家的面容,大脑全力开动起来。
他微微扭头,就看到了张方平那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