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已完成整套拳的学习,当然亦会有学者根据经验、理解、智慧及个人特点而对拳套作出修订。
咏春拳中的大宗师叶问,想必所有人都能够如雷贯耳吧。
叶问宗师于20世纪50年代初于石映尾教拳时获邀表演八斩刀,由于要增加表演的观感,于是便和几名弟子研究加入几式京戏的招式,落几式四平马与子午马等来充实表演。表演后,宗师始终觉得这样未能真正反映咏春拳,所
以日后也只会教授及展示原版八斩刀。不过,其中有个别的弟子在自己授拳时,又以这套表演版的八斩刀作为主要教材,所持的理由,大抵是因为有吸引力,有市场,更可以说是宗师特别传授的。
传统于上课时学员大多只会学习重复师傅或师兄的示范动作,当完成一套拳后,就会学另一套拳,间中再学既定动作的对拆和一些兵器套路,甲招可用乙招消,乙招又可用丙招防。这样的好处是师傅可以同时教授多名学生,又是市场学高招,但教导时并未能因应学员个人的身形、力劲、角度、位置.于演绎和发挥的问题上加以解释,学员便以为一招拆一招,万试万灵,缺乏知机识势的变化。
那么,学员为什么仍然需要学拳法套路呢?其实学习套路主要是因为它里面会包含一些动作,方便学员反复练习,从而练好基本手形、身形及步法等,但这井不表示可以在现实环境下应用。
味春注重黐手,就是明白拳套的招式不可能直接应用在实际之中,必须从各因素,包括距离、角度、位置、用力等加以理解和配合方可。但俗语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教学时如已先有骨干,正确掌握要领,在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咏春拳学黐手时也需要有拳套练习去解释手法。咏春拳就只有三套拳,每一套都有其意义.如小念头着重手法.寻桥注重手法和腰马配合.标指体会攻击与发劲,在学会用了那些拳套后,便要在黐手练习时施展出来。
搏击的目的就是要击倒对方,大战三百回合这种情况只会在中出现,实际交手,三两招便分胜负。但黐手的目的是学习,只要大家都能在黐手过程中尽量应用自己所学得的技术,招来招往,如切如磋,双方都可以是赢家,不需要有任何一方被对方击倒。黐手更加可以是有益身心的运动。
黐手是强调反应的攻防练习,是由拳套过渡至搏击的桥梁。过分沉迷黐手,以为学会了黐手就等同搏击,是一个错误.其中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惯性迫手而非追打,以为搏击时仍必须和敌人的手保持接触,一味想尽量捆绑着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