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球的研发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本来专家们随着黄岸基地的二期工程完工,试通车之后顺利运行,都信心高涨,认为可控核聚变已经尽在掌握之中,下一步就是小型化。
十米球、五米球、一米球,乃至制造个手表大小的轻型可控核聚变。
结果十米球的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杜恪没有参与,不是很清楚细节,但只知道集结了国内十几位院士、几十位专家的项目组,进度是一拖再拖,迟迟给不出准确的完工时间。
“把反应堆的直径控制在十米这个尺度,遇到了太多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说句实话,我们是快乐并头疼着。”模型城市中有十米球模块预留地,并且有专家负责沟通,此时专家是唉声叹气,“快乐的是,每一种现象都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头疼的是,经费真的在燃烧,而结果就是出不来。”
杜恪点头道:“十米球是理想,暂时的停滞并不是坏事,我们应该把大型聚变核电站彻底弄明白了。现在十米球涌现这么多奇特现象,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次机遇,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聚变反应。所以,老张,你跟项目组那边联系,让他们不要急躁,沉下心来研究,把细节都弄清楚。”
“有杜院士您的这番话,我是松了口气,智慧空城这么大的项目,都在等着我们上十米球,说实话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院士们还能顶得住,我们这些非院士就焦头烂额了。”
能上院士的,都是功成名就的大牪们,基本都已经脱离一线科研,转而带队当老板。
这些非院士的专家,才是动手的第一线。
这也是科研界的食物链,小牛们干苦力,实验室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干;大牛们费心神,课题方向、实验思路都在烧脑细胞;大牪们费口舌,谈经费、聊情怀、忽悠上级鼓舞下属;大犇们点点头,也就是杜恪这个级别,指个方向后,剩下就是等待结果,点头肯定摇头否定。
至于小牛以下的,不被计算在内。
“对十米球的保护,都做到位了吗?”杜恪询问项目负责人。
“通过前几天的入侵演习,我们重新制定了保护方案,还给起了个牛叉的名字——*****。”负责人是个八零后大牛,还带着点直男的浪漫,“额,其实只有三套防入侵系统,分别是最外层的城市之光大型集束光盾保护系统,中层的城市套娃掩盖系统,以及内层的抗性外壳保护罩系统。”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不过我们计划在十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