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贷款还真不少见,就好比鲁迅,周先生就曾经贷款过。
当时他在北平买房,买的是一处四合院三进的院子,总计三千五百块大洋。
不仅如此还需要付给房产中介近两百块大洋,给政府上缴一百八十块大洋,安装自来水等等花费一百多大洋。
加上乱七八糟的,开销差不多奔着四千块大洋去了,相当于后世的二三十万块。
只是当时周先生并没有那么多钱,哪怕把绍兴祖宅买了也不够,于是向银行贷了一笔五百块大洋的短期贷款,为期三个月,月息‘一分三厘’。
一分三厘也就是1.3%,折成年息就是15.6%,按照后世的算法,为期十年或者十五年,年息也就13%左右。
而周先生短期三个月,年息超过15.6%,这利息不可谓不高。
“赵长官,您是想向银行贷款?是现在矿场资金紧缺吗?不应该吧.....”
说着说着,郭老板感觉自己可能说多了,有些事不是他能问的,便连忙闭上嘴。
“不过赵长官,向银行贷款不是很明智,虽然现在大量热钱都涌入沿海几个主要城市之中。
银行那边对储蓄有些发愁,实在是太多,并不排斥贷款。
可是这贷款利息实在是很高。
不仅短期高,长期的利息更高。”
“利息你给我算算,这一块我不是很懂。”赵铭对这年头的银行情况的确不懂,但老郭刚刚说的这年头银行为储蓄太多发愁是真的。
这点放在后世,肯定会羡慕的四大行发疯。
谁还嫌弃银行储蓄太多?但这年头真就是如此。
原因也很简单,这年头的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地主不愿意投资土地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商人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产品经营,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让市场出现普遍性的恐慌现象,从而导致内地资金不断涌入的大上海,津门,北平等这年头的沿海大型都市。
尤其是以大上海为最。
毕竟这年头的上海外滩区域可是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存在。
可大量钱财涌入,这本是一件好事。
可这些都是外地资金涌入,这种情况不利于内地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不得不说这年头的银行家还是很有良心的,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年头的银行界形成了救济农村经济的共识,只是这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