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虽是新人,但是创作势头正劲,虽然大多数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但个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我过去也只是和他们交流一二。”
查海泩摇了摇头,认为林有成太过谦虚了,说道:“虽然我没有听你在燕京师范大学的那场讲座,但是报纸上可都报道了,你真得是太厉害了。”
“我想你的那些学生,一个个现在只怕也都非常期待听你上课。”
……
的确如查海泩所言,林有成在燕京师范大学的那场讲座,余桦和苏潼特意赶去听了,可以说是都有收获。
现在余桦和苏潼很显然都特别期待创作研究生班早日开学,这样也能尽早听林有成这位作家讲课。
虽然说还没有到开学的日子,但是1988年的8月底在朝阳区八里庄南里27号的鲁迅文学院已经陆续有作家赶来,准备入学上课,现在鲁迅文学院这边已经是青年作家聚集,最热闹的地方。
也正如林有成所言,赶来入学参加研究生创作班的学生大多都已崭露头角,是青年作家中的翘楚。像莫唁已经写出《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等,那部《红高粱》被张国师拍成电影,还拿了柏林的金熊奖。
另外,像余桦也已经在《燕京文学》《收获》《钟山》等杂志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中短篇四十多篇,还拿过“燕京文学奖”。至于像刘振云则是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到《农民日报》做记者,现在也赶了过来参加这一届的创作班。
关键在这之后还会有学生补充招生,进入研究生预备班,严歌铃便是其中之一。
余桦和身边的作家讨论着林有成在燕京师范大学的那次讲座,说道:“我觉得林有成说得,写作需要想象力,说得非常对!”
莫唁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创作的想象力,虽然没有林有成那么厉害,不过我觉得自己多少还是具备了一些这样的联想能力,这可能跟我以前的生活经验有关系。我十岁、十一岁的时候就被赶出了学校,头两年因为年龄非常小,无法跟大人一起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所以生产队就分配我去放牛,放牛的时候我就顺便带上自己家的羊。”
“也就是这个,我的里反复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地,一个少年赶着牛羊在放牧。为了节省时间,他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早上走的时候已经带好了中午的口粮——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