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冉秋叶喝了一小口茶,后又说道:“有说是现在学校办最后一届,往后要分流,包括教师和学生”。
“嗯,是这么个意思”
李学武点点头,解释道:“人事关系在地方的,就留在原来的小学,人事关系在厂里的,就去红星小学”。
“那现在……现在的小学呢?”
冉秋叶知道自己的人事关系在地方,是要留下来的,所以关心地问道:“是要改名字,还是合并学校?”
“不知道,这就不归厂里管了”
李学武微微摇头,说道:“厂里在亮马河对岸,也就是未来的工人村附近建设了几所学校”。
他将一份规划图放在了冉秋叶的面前,点了点小学的位置道:“未来这里就是红星小学了,厂属机构”。
“至于说现在的红星小学,改名字是一定的,但至于说改成什么,或者与哪所学校合并,得听地方的”。
李学武看了看她,能看得出她脸上有些慌张和遗憾。
等她消化了这些内容过后,这才继续说道:“轧钢厂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和设置”。
“我们需要新时代具有新思想、新技能、新观念的优秀毕业生”。
李学武将一份教育教学培养方案摆在了她眼前,介绍道:“学校主要招收厂属工人适龄子女”。
“当然,同时也招收地方优秀适龄儿童,从育红班到职业技术学院,甚至到大学,一体化按需培养”。
冉秋叶看着面前的计划书并没有翻开,她有些疑惑地看着李学武,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个。
跟着父母从国外回来后,由市里统一做出安排到这边来教书,她也经历过一段时间国内的教育。
对于教育形势的变化,她和她全家都是有设身体会的,这里不说也罢。
只是从李学武简短介绍的厂属教育系统结构上来看,她能听得出这项计划背后的意义。
积极方面看,厂属教育机构完全归属专项领导,没有地方掣肘,对教育教学环境有了强力的约束。
厂属子女入学后,在归属感和接受教育上有了更积极的态度,对于尽快恢复教育教学状况有了希望。
尤其是从育红班到大学,一体化按需、按计划培养对口人才,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甚至都可以说从孩子入学那一刻开始他们便端起了轧钢厂的铁饭碗。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完全按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