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等离子体理论研究出身的韩陈峰来说,附面层抽吸这个概念确实有些陌生。
好在其原理并不复杂,无非是提前移除可能引起分离的低能量流体,或者至少推迟近壁面流动由层流向湍流的转换点,从而减小损失。
最早被常浩南用于涡扇10发动机,以提高压气机的升压效率。
眼前磁流体发电机的发电通道虽然不是叶轮机械,但设计方法仍然是相通的。
常浩南只用了几分钟,就向对方解释明白了整个过程。
韩陈峰思索片刻,然后干脆摘下发电通道表面的隔热层,在壁面上比划了几下:
“这样的话,除了发电通道内壁上的电极要进行修改以外,还需要一个相应的结构把抽出来的气体安全排放出来……”
相比于压气机叶片端面的复杂情况,这个大体呈前窄后宽的喇叭型发电通道实在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
所以常浩南几乎在想到解决思路的同时,就已经构思出了大概的设计方案。
他拿过一支笔,唰唰几下画出来了个简单的发电通道截面示意图:
“更复杂的情况以后再考虑,单就你这个验证设备来说,抽吸电极可以设计成一个带凹腔的导电平板,在外缘部分设置与下端发电通道连接的通孔,凹腔底部靠近进气端处切削出倾斜的深槽作为抽吸流道,排气盖板就直接做成一个带排气孔和真空法兰的平板,二者贴合形成真空腔……”
韩陈峰一开始还对这个电极的运作过程有些疑惑,但在看到组装起来的结构图之后,也瞬间露出了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那抽出来的气体也没必要浪费,可以在排气孔出口再外接一条波纹管,直接送入排气连接段,让稀有气体,以及仍然残留在其中的部分等离子体参与到下一个循环里面……”
“我马上联系负责结构设计的李子寅同志,让他重新核算一下发电通道的设计参数,看是否需要其它额外的结构修改……如果余量足够的话,那就在这个发电通道上原位改进……”
这又是开槽又是开孔的操作,势必会对结构强度产生不良影响,偏偏发电通道又是爆轰驱动段后面的最主要负荷,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工作。
因此在任何改进落实之前,都必须提前确定设备本身能够安全运行。
对于更加具体的开发工作,常浩南并不准备插手,因此在听过韩陈峰的计划之后只是补充道:
“关于抽吸槽的具体参数,你们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