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最文学》八月刊已经发行半个多月时间。
这一期,最受瞩目的作品当属于华的《活着》。
早在六月刊和七月刊,就已经在为于华的这部作品进行预热。
姜玉楼为作品写的一句引言,引起了读者们的极大关注,“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这样一句残忍冷酷的话,他们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这个年代的杂志社对作品的发表是有一套流程的,各种作品享受的待遇也是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优秀的作品基本能享受到头条、大字号、一期发完的待遇。
而于华的这部《活着》,正是在《最文学》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经过各大杂志社明里暗里的宣传,读者们也清楚地知道,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作品不会差。就算是在小杂志社发表的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可读性。
更别说这些年来在读者心中声誉斐然的《最文学》,能享受到这样待遇的,基本上都是经典小说。
除了姜玉楼的几部长篇外,诸如《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哪部小说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多重宣传下,读者们对八月刊的《最文学》和于华的《活着》期待感拉满。
还没发行的时候,征订数量便突破了一百万册。
如今八月刊发行也有半个月了,姜玉楼也好奇这期的成绩和《活着》的口碑如何。
于是,他叫来了宋文。
宋文脸带笑意道:“受到《活着》的影响,八月刊的销量是今年这几期中最高的,读者们的购买欲望很强,而且于华的这部作品在评论界和读者中的口碑相当好。”
《活着》一经问世,便如它所承载的厚重情感一般,迅速在社会各界激起了波澜,反响之热烈,完全没有辜负读者们对它的翘首以盼。
这部作品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力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扩散至远方。
于华因先锋文学成名,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笔耕不辍的磨砺,已经悄然间铸就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文学世界。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锋利的剑,总能精准地切入生活的深处,剖析出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于华善于以先锋的笔触,深入剖析人性的阴暗面,揭示人性的恶与残酷。然而,在《活着》这部作品里,评论界和读者们却看到了他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